易俗社“四臣”之“忠臣”王天民“重臣”刘毓中
易俗社自1912年成立迄今,人才济济,硕果累累,蜚声剧界,遐逊闻名,确乎起到“推陈出新”与“古调独弹”的作用。而其中尤能体现出“坚持社旨”、“名播海内”、“矢志不渝”与“相得益彰”者,莫过于“功臣”陈雨农,“名臣”刘箴俗,“忠臣”王天民,“重臣”刘毓中……
值振兴秦腔之际,出于“秦人爱秦声”的固有天职,特撰拙文飨好者、怀故者、励来者,聊尽绵薄之力冀其振兴、壮大,再展雄风于华夏大地。(张志华)
易俗社“四臣”之“功臣”陈雨农“名臣”刘箴俗
王天民系易俗社第六期学生。自1926年起,即为该社台柱达四十年之久。虽誉及全国,有“陕西梅兰芳”之雅号,却始终谦虚谨慎,严以律己。即在该社一度处于风雨飘摇、人才外流之际,仍矢志不渝愿与社方同甘共苦,毫无动摇他往的念头。社领导高培支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说:“王天民之于易俗者,真忠臣也。”
刘毓中系易俗社乙班学生,刘立杰之长子。自1912年入社至1982年去世,艺龄长达70个春秋。这在秦腔史上固属绝无,即使在全国戏曲史上,恐亦属罕见。据说,刘虽出自梨园世家,但天资并不聪颖,全靠入社后勤学苦练、偷经学艺、潜心钻研、积极进取。仅易俗社所编之剧目,会演二百多本。长期地刻苦实践,不断地博采众长,精心地去羌存精,致使功底扎实,推陈出新,逐渐形成“文武黑白均不挡,唱做念打俱极工”的全才。不仅有“须生泰斗”之雅誉,且获“衰派一绝”之美称,最后形成独树一帜的“刘派”。
刘毓中虽于三十年代曾一度离开易俗社,自领班社,从表面上看似与社方发生觊龋,然在客观上却起着“易俗社分支机构”的作用。盖刘毓中以易俗社为自己建立剧社的榜样,如学生须学习文化,重用知识分子,演出节目沿用易俗社剧本(如《三滴血》《软玉屏》《双锦衣》《韩宝英》《殷桃娘》《柜中缘》《三回头》等),在关西陇东颇负盛名。至今西北各剧团之所以有易俗社学生,有刘毓中之弟子,会演易俗剧目,与刘毓中之广肆推行、大力传播、积极培训是完全分不开的。据笔者了解,自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,陕甘各地县剧团中的须生演员,绝大部在演技上都受过刘的熏陶、指点和培育。加上广大观众在赞刘声中,很自然地都要加上“不愧是木匠红的儿子、易俗社的学生”的语句,无形之中扩大了易俗社的声誉,给母社扬了名声、增了光彩。
解放后,刘毓中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,焕发了艺术青春,以兼长“易俗”与“社会”剧目于一身的全能须生,重回母社。这对刘毓中本人来讲,正是大显身手、重放异彩的大好时机;对社方来讲,无异增添活力,引进了为群众喜闻乐见的“社会”剧目(如《大报仇》《失空斩》《出棠邑》《八义图》《释放》《祭灯》《卖画劈门》等)丰富了演出内容。刘毓中果不负众望,回社后,集领导、教练、演员于一身,五十年代参加全国会演,荣获一等奖,饮誉京华;六十年代亦挑梁三大秦班,下江南、上银幕,扬名大江南北;文革后尚以耄耋之年,录艺像、上荧屏,蔚为秦腔珍品。辉煌七十载粉墨春秋,诚秦中瑰宝,为新生的母社增添了不少光彩。
编辑/刘军 审核/杨瑶 终审/李承哲
易俗社“四臣”之“忠臣”王天民“重臣”刘毓中